案例名称
河北理财网综合:承德银行智能化监管报送探索与实践——RPA和智能复核工具在监管报表流程变革的应用
案例简介
近年来,承德银行一直致力于探索监管报表智能化报送工作。在报表数据分散于各个业务系统、没有完善的数据仓库、报送流程采用总分支逐级上报、填报方式以人工为主的背景下,通过梳理监管报送流程薄弱环节、分析监管报送无法智能化的原因、搭建满足监管报送需要的简易数仓、引进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开发智能复核工具、推进报表自动化开发、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举措,对原有报送体系、填报方法及报送流程进行了优化,创造性的取消了基层统计人员填报、复核、上报等工作,研发的报表智能复核工具几分钟完成原来2天的工作量,提升了报表填报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减轻了基层统计人员工作压力,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取得了较大的服务质效。
随着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监管统计政策日趋严格,监管报送智能化对于中小银行的重要意义逐步凸显。为此,承德银行乘着数字化转型的东风,积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应用于监管统计工作,从而开启了传统报送流程变革和数字化监管报送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技术/模式应用
监管统计工作的智能化程度与中小银行释放劳动力、降低差错率、提升数据质量的需求息息相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监管统计工作的智能化程度仍然是中小银行难以突破的瓶颈,手工填报、人工复核的传统方式已经开始制约中小银行的发展。对我行自身而言,监管统计工作的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报表涉及广、填报量大,人工填报易出错
监管统计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掌握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监管报送项目愈发呈精细化、具体化的趋势,所涉及报表涵盖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多个部门涉及金融统计、存贷款标准化、1104等700张左右报表。上述监管统计报表逻辑缜密,勾稽关系较强,手工填报花费精力大,且极易出现差错。
(二)传统“总-分-支”三级报送体系,参与者众多、费时、费力
自成立之初我行就建立起“总-分-支”三级监管报送体系,以保证报送数据的准确性。目前,监管统计报送共涉及100余家分支机200多名统计人员构共同填报、审核,参与人员几乎占全行员工的1/7,且每期报表均需消耗较大的人力和时间,甚至牺牲节假日。
(三)无完善的数据仓库,“烟囱式”的系统林立,为数据报送带来难度
数据源是监管报送工作的生命线,对监管报表的数据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行至今没有完备的数据仓库,填报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且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产生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为报表自动化开发增加难度。
(四)传统复核方式工作繁杂,且对数据准确性要求更高
报表填报与复核是监管报送两项必备工作,除填报外,复核工作也以人工为主,报表人员每月会付出大量时间来验证报表的数据质量,包括下载大量的原始报表和业务台账等准备工作。此外,由于部分指标取数规则复杂、步骤繁多,给手工复核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甚至会出现计算错误将正确数据修改为错误数据的现象,导致复核的初衷与结果背道而驰。
(五)统计人才工作压力大、要求高,队伍建设难度大
监管统计是一项枯燥且严肃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呈正比,承受压力较大,员工对此项工作的积极性一直不高。此外,监管统计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从事该业务的员工需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Excel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不具备上述能力人员工作效果没有保障,全部能力均具备人员不愿从事统计工作,队伍稳定性较差、建设难度较大。
主要工作举措
为彻底解决监管统计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我行成立了专门团队,梳理了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重复劳动、报表无法自动生成、人工复核、报送流程冗余等多项工作痛点,通过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监管报送工作进行了创新优化。
(一)针对报表采用人工填报、无完善数据仓库,无法实现自动取数等问题,通过搭建简易数据仓库,推进报表自动化开发等方式,实现报表数据的自动生成和填报
为统一数据报送口径,避免因口径不一致造成监管数据错报,我行搭建了简易数仓。各业务系统通过数据接口向简易数仓提供原始业务数据,并在数仓中进行过滤、加工和整理。此外,我行还成立了专门的报表开发团队,分批次、按顺序地解决全行监管报表自动化问题。
(二)针对监管报表中常用指标、共用指标较多的现象,通过建设指标库和驾驶舱方式,实现指标共享、提升指标获取速度
为快速解决监管报送智能化问题,加快监管报表的生成速度,我行立足于现有目标和长期规划,通过建设全行常用指标数据库来快速实现报表智能化。该指标库对减轻服务器跑批压力、提升报表的可扩展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后期的不断积累,最终将引起质变,成为我行报表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有力工具。
(三)针对报表复核环节需人工下载台账、报表等辅助资料存在耗时、繁杂等情况,通过引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来实现资料的自动下载准备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通过软件技术来模拟人工操作业务软件的流程、步骤和控制逻辑的一种工作方式,能够实现复杂、繁琐工作的重复运行,既可以多、快、好、省地提高业务流程的智能化程度,又可以弥补原有烟囱式系统建设造成的数据孤岛和系统鸿沟,大大了降低手工搬运数据的工作量,能够有效的控制人员操作风险。
(四)针对报表复核采用人工方式的问题,通过开发报表智能复核工具,引进RPA技术等方式,实现报表批量复核
为解决报表人员在复核工作中的难题,我行自主研发了操作简单的统计报表智能复核工具,该工具依托于常用办公软件EXCEL,通过将复杂的取数规则转化为预设函数公式,实现从台账自动生成指标数据,批量对比统计报表指标数据。该工具可瞬间完成指标数据生成和复核,并高亮显示不相等的指标数据。
(五)针对三级报送体系链条过长、重复填报等问题,通过调整填报流程和职责分工等方式,创造性的将三级填报优化为二级填报
我行通过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在了解基层工作痛点、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金融统计为切入点,简化监管报送流程”的思路。在确保报送时效和质量的前提下,我行决定自2022年1月起,由总分行承接支行人行金融统计报送工作,该项工作是我行建行以来首次将基层员工从监管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具有深刻的意义。
项目效果评估
在全行的共同努力下下,监管统计智能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报送流程更加合理,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取得了较大预期效果。
(一)全行报表自动化率显著提升
全行报表自动化率由项目实施前不足30%,提升到目前总行层面达91%;支行层面报表自动化率达到100%。自动化报表数量显著增长,仅2021年一年就实现了245张报表自动化(含当年新增的金数系统32张、利率报备35张报表)。随着项目逐步深入,自动化率将进一步提升,全行有望年内实现100%自动化填报。
(二)报表复核准确率大大提升,复核流程极度简化,复核时间大幅减少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上线运行,使我行统计人员每月人工下载大量原始报表和业务台账成为了历史,减轻了复核人员繁琐准备工作的压力;同时,复核操作流程极尽简化,统计人员仅需登录办公系统查收报表复核结果文档,便可快速知晓本机构报表复核通过率和未通过的指标。此外,报表智能复核工具+RPA应用于报表复核工作,极大地减轻了统计人员工作量和加班时间,提升了复核精准度和工作效率。
以金融统计大集中报表为例,在资料准备环节,各分支机构原来人工下载需要30-60个小时完成的文件下载任务,RPA只需2个小时即可完成;复核环节,760余张大集中报表各分支机构采用人工方式复核需要250+小时,应用RPA+智能复核工具只需2个小时即可完成,时间缩短125倍。
(三)支行统计人员从原有工作中释放,服务于业务条线,更有利于业务开展,也减轻了支行统计人员工作压力
每月5日前是监管报表报送的高峰期,每逢五一、十一等假期统计人员都在默默的加班。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填报复核方式的优化,填报流程的调整,100余家支行200余名支行统计人员相关工作全部由总分行承接,解决了支行统计人员20年来每月5日前必须到行内进行统计报送的难题。
(四)精简监管报送流程,优化统计人员队伍,在提升报送效率的同时,增强统计人员荣誉感和凝聚力
我行监管报送流程优化后,全行统计工作者虽从数量上较过去有所下降,但合理的工作流程使其在工作效率和质量上都有提升。同时,由于现有统计人员大多来自于总分行机关部室,其在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更具备优势,因此对我行统计队伍建设有着十足的意义。
综上所述,监管报送智能化工作依然是我行的重点工作,对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转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行将从目前取得的工作成果中汲取宝贵的经验,继续充分地将金融科技融入日常工作中。大浪淘沙,玉汝于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我们工作能力的试金石,我行将始终关注金融创新、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更好的服务!(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项目牵头人
于芳
团队成员
李鑫,于芳,宋伟,徐文欣,章波,贾开元,张永欣,管仲元,史占嗣,武焕涛,秦佳兴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