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简介:
2024年8月,李先生在社交平台看到一则"免费领取高额意外险"的广告,点击链接后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不久后,他接到自称是保险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了他的个人信息,并以保单激活为由,要求他提供银行卡信息进行验证。李先生信以为真,按照对方指示操作,结果银行卡内资金被转走,造成财产损失。
案例分析:
这起案件是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心理,通过虚假广告诱导消费者泄露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的典型案例。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冒充保险公司客服进行精准诈骗,手段隐蔽,危害性大。例如:
1.网络钓鱼:不法分子通过虚假网站、链接或APP诱导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利用消费者心理弱点,通过电话、短信或社交平台套取个人信息。
2.公共WiFi风险:使用不安全的公共WiFi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窃取。
3.信息倒卖: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并进行倒卖。
风险提示:
1.提高警惕意识:不轻信"免费""高额"等诱惑性宣传,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
2.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向他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确需提供时应核实对方身份。
3.选择正规渠道:通过保险公司官网、官方APP或授权代理机构办理保险业务。
4.加强密码安全: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不同平台使用不同密码。
5.定期查询保单: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定期查询保单信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大家人寿供稿 通讯员 陈健)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