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梁邦海 中国金融杂志
编者按:2024年7月15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决定》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擘画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谋划了具有基础性和牵引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本刊特别推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全面反映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推进金融强国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践。
图片
作者| 梁邦海「西安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4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构建科技金融差异化发展路径、推动科技金融提质增效成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图片
中小银行发展科技金融的成效和特点
科技金融相关业务指标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决定》提出“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近年来,中小银行聚焦“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等科技行业领先者,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科技金融发展成效明显。2024年上市中小银行数据显示,中小银行科技金融贷款规模总体较小,但增速较快,平均增速超过30%,接近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平均增速。同时,中小银行服务客户数量不断增加,不少银行客户数增速达到两位数,个别中小银行对当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的金融服务覆盖率超过80%。
普遍形成了相对全面、系统的科技金融发展顶层设计
《决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中小银行积极贯彻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部署,普遍将科技金融提升至战略高度,在科技金融顶层设计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其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科技金融融入全行战略规划中,或者制定专门的科技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资源配置向科技金融领域倾斜。二是出台科技金融相关行动方案和指导意见等制度文件,明确发展科技金融的目标、路径、措施及保障等,为开展科技金融业务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普遍在总、分支行层面设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在总行层面,设立科技金融专门部室,统筹管理全行科技金融业务;在分支机构层面,设立特色专营机构和服务团队,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和定制化的服务,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竞争力。
基本建立了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治理机制
针对科技型企业高技术、高人力资本投入和轻资产等特点,中小银行探索建立科创能力评价和激励考核等科技金融治理机制。在科创能力评价机制建立方面,中小银行普遍围绕科技企业的研发团队、专利技术等指标,自主开发并构建了多维度的科技企业评价体系,全面量化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在激励考核机制建立方面,中小银行普遍在财务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容错试错机制,并将科技金融业务指标纳入全行所有分支机构综合经营考核。
服务模式和业务生态体系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总体上,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的科技金融产品普遍涵盖股票、贷款、债券、保险等方面,且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第三方机构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服务模式和生态系统相对健全。中小银行尽管不断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工具箱”,推出适合各生命周期的针对性产品,但主要以贷款产品为主。同时,在构建合作生态系统方面,尽管中小银行与科技企业和当地政府等机构建立了沟通汇报机制,但渠道上主要依赖于“一对一”的交往和合作,尚未形成规模化的联盟生态,展业方式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
图片
中小银行发展科技金融面临的主要难点
定制化产品服务的创新力度不足
中小银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有限,在科技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方面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使得其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常选择跟随策略,难以匹配科技企业客户的真实需求,削弱了中小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资源不足,中小银行往往侧重于短期业务的发展,忽视长期技术积累,进一步削弱了科技金融创新能力,难以形成持续性竞争优势。
风险评估和精准定价的能力有限
在风险评估方面,科技金融涉及风险种类较多,叠加数据处理技术和专业人才不足、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缺乏经验等因素,中小银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在定价方面,中小银行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和模型,且定价执行的灵活性较低,难以根据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加大了精准定价的难度。
数据信息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不够
科技金融各领域的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中小银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有限,清洗和整合数据的难度较大。即使获取到数据,由于缺乏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工具,中小银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存在数据应用不充分、不深入的问题,无法挖掘到数据信息的潜在价值,导致数据信息对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撑有限。
地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建设不完善
科技创新发展涉及较多行业领域,中小银行仅靠自身能力独立发展科技金融不具有可持续性。但实践中,中小银行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难以与政府、科技公司等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导致数据信息无法获取、资源无法共享,制约业务发展。
图片
中小银行推动科技金融提质增效的路径探索
深耕当地需求:强化专项战略规划引领
一是立足当地科技产业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当地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生态体系、行业趋势和融资需求,分析科技企业分布、优势和特点,明确自身科技金融发展的市场定位、目标客群和行业领域。二是聚焦细分领域制定精细化科技金融发展方案。将自身擅长且具有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制定针对性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三是建立专业化组织体系。在总行层面设立科技金融部(中心)或科创金融事业部,在当地科创中心、科技产业园等科创资源聚集区设立科技特色支行或科创金融工作站,形成科技金融服务网络。
在强化战略引领方面,西安银行通过明确发展方向、建立工作机制、设立专营机构和制定专项制度等方式统筹发力。在明确发展方向方面,以陕西省打造“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为契机,努力打造“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一行”科技金融特色服务模式中的“一行”。在建立工作机制方面,推出成立“西安银行金融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专项审批权限、建立科技贷款审批“绿色通道”、执行差别化贷款定价优惠等举措,优化工作流程。在设立专营机构方面,在科技企业和商务密集区——高新区设立高新科技支行,通过单设考核计划、配置优势资源等方式,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快捷的金融服务。在制定专项制度方面,制定了针对发展科技金融的授信、改革创新和融资对接等方面的制度方案,为业务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紧盯目标客户:完善产品服务“全景图”
一是聚焦最擅长领域建立差异化服务体系。选择当地较为了解和熟悉的行业领域持续深耕,集中资源提供差异化信贷政策,并创新推出多层次产品服务体系,满足科技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探索科技金融与绿色、涉农和普惠等领域的结合点。中小银行应充分挖掘“五篇大文章”相互融合发展的市场机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养老、普惠和数字化转型领域,拓展自身业务范围。三是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树立场景化发展理念,深度衔接地方科创产业链,设计更加贴合实际的、定制化、便捷化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对企业的“精准滴灌”。
在创新差异化产品服务方面,西安银行精准对接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名单内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需求,先后推出“科技金融贷”“技术研发贷”“人才经营贷”“航空助力贷”“科企e贷”等30多款特色产品,涵盖纯信用、知识产权抵押和贴现等多种类型,全面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融入地方生态:打造科技金融服务品牌
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深化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对接当地科技创新类项目建设,拓展科技金融发展领域。二是加强与地方科技创新园区合作。将科技金融系列产品服务嵌入园区服务平台中,在助力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和提升服务科技企业效能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批量化营销和获客。三是加强与各类服务科技企业融资的专业机构合作。充分整合区域内担保、税务、创投、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等资源,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为科技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
在融入地方生态方面,西安银行强化多方合作,拓展科技企业客群。在资源整合方面,发起成立陕西省金融学会科创金融专委会,凝聚科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企业等资源,为西安“双中心”建设搭建融策、融智平台。在促进互利共赢方面,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紧抓“秦创原”平台建设机遇,围绕科创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聚力打造产融一体的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配套专业资源:提升自身专业发展能力
一是推动专营队伍建设。加强对科技金融员工队伍的内部培训、外部交流和实践锻炼,强化员工对科技行业、科技企业运营模式、融资需求特点的理解和应用,使其能够更好为科技企业提供定制化、差异化金融服务。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业务发展。引进先进技术,推动科技金融流程优化,及时捕捉行业变化,自动匹配适应性金融服务,实现快速审批放贷,开发线上定制化综合产品服务,并持续拓宽服务范围,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系统性科技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进行预警,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方面,西安银行着力于人才、科技和智能风控赋能科技金融发展。在专业队伍打造方面,引进新技术和新岗位急需的各类科技金融专业人才,培育专家型、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在科技赋能方面,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对科技金融批量营销获客、精准定价、客户画像等方面的赋能。在智能风控建设方面,通过构建贯穿信贷业务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智能风控模型,实现风险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本文系陕西省金融学会2024年度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金融)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