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名单还未对外公布,但第二批驻京央企正在加速迈出外迁的脚步。
近期,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的要求,进一步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而此前中央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上也提出,要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项任务落实,接续谋划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着手谋划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的疏解转移。
种种迹象表明,第二批央企正将核心子公司的总部迁出北京,预计将在未来一两年迁往雄安等其他地区。央企一旦落地某地讲给地方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利好,
近期北京举行了一个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的重要要求,进一步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
另外会议还提到,持续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巩固区域性专业市场、物流中心疏解成果。坚决服从国家大局,着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积极服务支持第二批启动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向雄安新区转移。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北京第1次提到疏散首都非核心功能,最近几年北京一直在推动非核心功能的转移,尤其是配合国家将一些央企总部迁移到其他地方去。
新金融专家、经济学家余丰慧表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是央企总部陆续迁址或选址京外的主要原因。国资委监管央企、金融企业总部和科技企业总部迁址雄安新区可能性极大,在召开重要会议或发生紧急情况,有利于更好地与上级衔接沟通,贯彻国家战略。
01央企总部外迁情况
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近几年央企离京速度并不是很快。
从2016年到现在,有6家新设立(重组)的央企总部设在北京之外,另外有3家央企直接将总部迁离北京,这些迁离北京的央企具体如下:
2016年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集团重组,成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总部设在上海。
2021年中船工业、中船重工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总部设在上海;
2021年,中国西电与国家电网部分子公司重组,新设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总部设在上海。
2021年,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集团重组,新成立中国中化控股集团,总部设在雄安新区。
2021年,新设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总部设在雄安新区。
2021年新设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设在江西赣州。
2021年三峡集团总部从北京迁往湖北武汉。
2021年12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将总部迁往深圳。
2022年新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总部设在雄安新区。
另外,虽然有些央企总部没有搬离北京,但也将一些核心子公司的总部迁出去,比如中国旅游集团将内地总部从北京迁往海南;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将核能总部迁往烟台;中国中核集团将核建设集团总部迁往上海;另外华能集团雄安总部正在建设,预计未来一两年会迁往雄安。
截至目前国资委旗下总共有98家央企,这些央企的总部分布具体如下。
从这些央企的总部分布来看,目前有69家央企分布在北京,而其他省份所拥有的央企数量只有29个,这央企分布在上海,广东,河北,湖北,四川,江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从整体来说,北京的央企还是非常集中的。
这些央企扎堆在北京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因为这些央企基本上都是由国资委出资控股的,他们将总部设在北京,有利于跟中央直接沟通提高效率。
另外,央企本身就是由国家直接控股的企业,而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所以这些央企总部直接设在北京也可以理解。
但是大量央企扎堆北京也存在很多弊端。
一方面是导致各地的央企发展不平衡,央企对各地的经济带动是非常强的,它对于推动北京、经济、科技、税收的发展都非常关键。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央企不能扎堆北京,毕竟央企是整个国家的,而不是北京的,不能光让北京享受到好处,应该将央企分散到不同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带动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各地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很多地方更是希望能够将央企总部迁入,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另一方面,大量的央企扎堆北京也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很多弊端,比如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承载压力大,房价高涨等等。
所以不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将央企总部迁离北京将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趋势,而且未来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快。
从北京这次召开的会议来看,第2批离京央企将会正式启动,而且预计这次离京的央企数量有可能会比第1批更多,而且速度可能会更快。
这也说明国家已经下定决心要疏散北京这些非首都核心功能,将更多的央企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去。
02疏解功能再次升级,重点央企有序迁出
今年年初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将全面落实中央疏解清单,推动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2所医院加快建设,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
据2023年央企最新名录,截至目前国资委旗下共有98家央企,共计有73家总部在北京。这些企业涵盖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重要领域。
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8家央企总部迁出北京并在京外落户建设。新组建的央企或央企总部疏解的去向,结合当地区位优势以及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其总部选择了雄安新区、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地。
事实上,这几年有不少央企将总部迁出了北京。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迁入上海,中国华能集团、中国中化控股迁入河北雄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迁入湖北武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迁入广东深圳。
以上几家是第一批撤离北京的央企,此外,还有新成立的央企,将总部设在了其他城市。比如,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总部都在河北雄安,中国稀土集团总部设在江西赣州。
以中国稀土集团为例,之所以将总部设在江西赣州,就是为了贴近资源。据了解,江西赣州素有“稀土王国”的美誉,是离子吸附型稀土资源的发现地、命名地和开采工艺的发明地。中重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80%、占全世界60%以上,中重稀土产品供应量占全国50%以上。
有丰富稀土资源的赣州作为中国稀土集团的总部利于企业深入了解一线情况,做出合理的发展决策。
“从央企发展看,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非常发达,央企很多业务早已嵌入到其他区域的经济产业链中,总部搬入后,央企更加靠近产业链、靠近市场。”一位央企负责人表示。
03将迁往哪些地区?
新央企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安营扎寨”,驻京老央企加速迈出外迁脚步,那么第二批撤离的央企有哪些?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第二批名单还没有公布,但从之前迁移的城市来看,一般是为了贴近市场、贴近资源、贴近产业链上下游。
而按照目前的趋势看,雄安新区或是央企离京的最大目的地。
据悉,雄安新区成立6年来,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400多亿元,总开发面积覆盖逾120平方公里,36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2023年,雄安新区预计实施重点项目270个,总投资6641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新区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
从企业注册情况来看,此前有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4月1日—2022年4月1日,雄安新区共新增4.9万余家企业。分年看,2018年当地注册企业达8000余家,2019年达1.2万余家,2020年为1.1万余家,2021年达到高峰,超过1.3万家。
可以看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注定是新时代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着眼深入推进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关键之举。
政务服务是城市的重要软实力。2022年,雄安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优化人才发展、营商环境、政务服务,进一步擦亮“雄安服务”品牌,为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一步。
近日,百度智能云、百度研究院商业智能实验室联合发布《未来之城 雄姿初显——雄安新区2022年大数据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人才发展方面,雄安新区全面深入实施“雄才计划”,举行“国聘行动”专场,聚集、引进人才工作初见成效。常住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较新区建立前实现增长;企业服务方面,雄安新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助力传统产业抗疫纾困,获得舆论积极评价,全年企业数量和企业注册资金实现稳步增长;政务服务方面,雄安新区持续深化“企业开办2.0版”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便民水平,截至2022年底,有1567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即办率提升30%,网上办理率提升至94%。
《报告》还通过百度地图大数据分析发现,雄安新区2022年在便民工程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交通设施类、医疗类、教育类、公园广场类城市功能兴趣点(POI)数量较2021年均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交通设施类增长20%;诊所、药店增长25%和14%;中小学、幼儿园分别增长32%、18%和15%;公园类POI总量增长42%。城市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雄安新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实际上,央企总部迁址出京的步伐提速,可以视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向纵深推进。
需要强调的是,上海、广州、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重庆、深圳等城市,也都是央企总部搬迁的热门目标。
在余丰慧看来,虽然央企总部迁出对北京会造成税收减少、优质人才流出、就业机会减少等等一定的影响,但从实践来看,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北京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大城市病、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积极效应。
因此,余丰慧认为,鼓励央企总部离京,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可以平衡雄安新区以及其他城市未来发展。探索首都和其他超大城市优化经济空间布局的战略路径,逐步形成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机制,为区域内各领域的深化改革注入增量,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