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家银行收紧贵金属业务,防范市场波动还是原油宝余波未了?
河北理财网综合: “今年我们逐渐在收缩贵金属业务,比如一段时间不交易也没余额的账户就会清了。”一家股份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近一个月来,工行、招行、浦发、兴业等银行先后发布了调整贵金属业务的公告。综合各家银行公告,主要调整动作包括上调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限制、清理一定时间无持仓无交易的账户等,公告中称调整原因主要为防控贵金属市场波动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等。
记者注意到,去年7月和11月,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波动较大时,部分银行就曾对贵金属相关业务按下暂停键。
市场风险大是此次调整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年多部门也对大宗产品价格波动发声。也有受访员工提到去年4月的中行“原油宝”暴雷事件,此时正值该事件发生一年之际。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联接原油、贵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形成系列账户商品交易,是业务转型之举,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不一定会被一刀切地停掉。业内人士呼吁按照风险程度统一适当性标准,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监管,有序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
多银行调高贵金属业务门槛,一定时间无持仓无交易账户面临关闭
“贵金属投资风险本身就高,所以我们调整了客户风险承受等级,按五档分类,至少要在四档以上才能开户交易。”近日,一位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一位股份行理财经理介绍,该行今年来也在逐渐收缩贵金属业务,加杠杆的产品最先取消,一段时间没交易也没余额的账户也会逐渐清理。
上调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限制、清理一定时间内无持仓无交易的账户等,是多家银行近期调整贵金属业务的主要动作。近一个月来,工行、招行、浦发、兴业等银行先后发布调整公告。
如工行4月20日公告称,为顺应市场形势变化,将于今年5月23日对账户贵金属业务规则和交易系统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账户贵金属产品的风险级别调整为第5级(R5),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要求调整为进取型(C5);逐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无持仓客户关闭账户贵金属业务功能。
哪些属于“符合一定条件的无持仓客户”?工行明确,考虑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持仓份额为零、连续一定期限未进行任何交易、不满足本产品的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准入标准等。
招商银行也做了相关调整。据该行公告,4月19日起,对双向纸黄金白银、实盘纸黄金白银业务风险等级由原“R3中风险”调整为“R5高风险”,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为“A5(激进型)”的投资者适合参与上述业务,风险评估结果低于A5的存量客户不能进行相关交易,且存量持仓余额不足单笔交易起点则需单笔全额平仓。
浦发银行自4月6日起暂停账户贵金属业务开仓交易、暂停执行存量贵金属定投计划;4月30日起,对账户贵金属业务及贵金属定投业务无持仓客户进行集中解约。此外,该行对代理的上海黄金交易所个人贵金属业务也进行了相关调整,自5月31日清算时起,对近三个月无持仓无交易的客户,将对客户账户进行清算后,解除与客户的委托关系。
兴业银行账户贵金属系统于4月6日起停止新开仓交易;9月30日后尚未平仓的持仓,该行将代为平仓。此外,该行在4月初还上调了代理贵金属买卖业务延期合约的个人客户交易保证金率。
银行为何收紧贵金属业务?
市场风险大是调整原因之一,今年多部门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发声
为何银行们先后收紧贵金属业务?从公告看,“贵金属市场风险较大”是主因之一。
以现货黄金价格看,据Wind数据,截至4月24日,年内价格最高点为1月5日的1950美元/盎司,最低点为3月8日的1676美元/盎司,约两个月内跌幅达14%。不过目前反弹到1777美元/盎司上下。
去年7月金价突破历史高位以及去年11月金价较快回撤时,多家银行也曾调整甚至暂停过贵金属相关交易。如去年11月,工行、建行、农行、交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五家银行先后发出公告,暂停贵金属等相关交易业务开户。当时就有业内人士表示,贵金属交易风险较大,而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对于贵金属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因此银行对于市场波动较为谨慎,在此前中行“原油宝”事件的警钟下,更加强了对个人账户风险控制的力度。
相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今年金价表现已算稳定。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涨,引发对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的担忧。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央行、工信部、外汇局等部门都就此问题发声,表示影响整体可控。4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对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现象,回应称,这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大宗商品供需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
不过当前金价还面临扰动因素。东证期货分析称,今年一季度美国大选尘埃落定后,拜登政府两轮财政刺激落地,市场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加强,美债收益率上升,黄金下跌。二季度货币政策观望期叠加通胀的阶段性回升,是对黄金相对有利的窗口。
工行在公告中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从严限制账户贵金属业务,对于有账户贵金属持仓余额的客户,建议择机减少持仓,防控自身风险。
“原油宝”事件余波未了?
业内呼吁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监管
近期银行接连调整的时点,正值中行“原油宝”事件发生一周年。
有受访银行理财经理提到,在原油宝事件爆发后,该行就着手缩减贵金属业务。另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调整业务肯定是受到了(原油宝事件)影响,监管也有一些指导,加上今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又比较大,银行在类似代客业务上更加审慎,出于对投资者的保护、避免相关业务纠纷而缩减业务规模。”
一位券商分析师向记者提到一份围绕原油宝案例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学术总顾问、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和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联合牵头,自去年4月20日事件爆发即启动研究,于近期公开。
课题组认为,银行开展的原油宝及类似业务,是面向个人投资者、实行现金交割、价格挂钩场内交易期货合约的场外衍生品业务。此类业务存在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客户评级和产品评级违反适当性原则、产品推介宣传违规误导投资者、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同时也暴露了我国金融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欠缺。
“(相关业务)应该还会被进一步整顿。”上述分析师称。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首席银行业分析师廖志明对记者表示,是否继续开展相关业务跟银行能力挂钩,做得比较好的还应该保留,不过也会逐步规范发展,注重投资者保护。对银行来讲,场外衍生品业务是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之一,对银行降低息差收入依赖有帮助。
记者翻阅银行财报看到,如招行2020年财报提到,代理贵金属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86.67%,主要是黄金交易活跃度提升。
前述课题组建议,应将场外衍生品业务监管纳入统一的功能监管体系,将产品开发纳入行业协会市场自律管理体系,完善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和监测体系,维护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要以投资者为中心,按照风险程度统一适当性标准,完善场外衍生品业务的监管,有序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丰富多层次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来源:新京报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