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理财网讯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报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由此,中国开启了第三方小额贷款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
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是,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主要针对如农民、城镇低收入、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以及其他小微、科创企业等新兴群体。不得不承认,这几类群体正是以往最难获得银行融资的次级目标。可短短四年的时间,这些银行业界原本“无暇顾及的零碎业务”和“需要慎重评估的客户”,养育了无数的小额贷款企业。可以说,普惠金融的潜在市场超乎想像,而同时,其中暴露的问题和挑战,也愈加明显。
有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只在银行手中
先不提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踊跃出来的小微企业和新兴行业,单是农民群体,我国就有8亿之多,甚至如今还有1500多个金融空白的乡镇。农民的融资需求、这些乡镇的融资需求,恐怕不是任何第三方小额贷款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轻易解决的。不是说实力不够,而是在相对保守的环境中,“信任感”和“安定感”才是第一要素。
如果我们问一位农民:你愿意在中国银行还是人人贷获得贷款资金?他很可能回问人人贷是什么。银行很早就已深入经营偏远地区,而当你要向一个文化程度不够高的人推荐看不到摸不着的互联网金融,你觉得他选谁?
第二个问题,就是换狂后的烂摊子。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更强大更便捷的信用信息处理技术,和更低成本更少环节的金融服务拓展方式不断得到运用,数字技术为普惠金融提供了颠覆式的解决方案,可其中的一些问题依然悬而未解。不管是互联网企业涉足普惠金融业务,还是传统金融利用“互联网+”扩大服务半径,并没有完全解决金融行业传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问题,甚至有所扩大。
在引入数字技术背景下,金融风险的隐蔽性更高,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深,金融系统性风险得到爆发性增长,系统安全、信息泄露、投资欺诈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由于无序发展而频传倒闭和跑路,而很少听说哪家银行倒闭的原因。
政策支持,科技成熟,银行业加速出手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认为是十九大之前金融领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中,服务实体经济,被列为三项任务之首。
不久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主办,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17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京举行。
而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安全而慎重的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更为银行业延伸触角推进普惠金融,提供了有效途径。
政策的扶持力度在加大,国家的新兴发展群体愈加明朗,科技手段的有效利用,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项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政策,最终,还是得靠银行业出手牵头。
截至目前,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已全部相继落地实施。第二梯队的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也成为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大佬”。
专设普惠金融事业部
不同以往的是,五大行总行全部正式挂牌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正在筹备设立一级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刚刚正式发布《兴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也在总行层面设立相应的事业部。“银行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者说设立业务条线,能够更好地服务相关群体。如果银行主动选择改革,除了承担社会责任外,实际上也是考虑到自身发展的战略意义。”
其实在成立专门的事业部之前,银行业也一直在拓展普惠金融的业务。以工商银行为例,十八大以来,已累计向实体经济投放贷款约50万亿元。仅在2017上半年,工行就为1.1万余户小微企业提供融资8000多亿元,融资额比五年前翻了8番。其规模,绝非任何第三方小额贷款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可比。
既然量级已达如此规模,那为什么还要通过设立单独的事业部来开展业务呢?有这个必要吗?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说:“以前普惠金融和其他业务混合开展时,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基层员工或者分支机构,可能把有限的资源调配到回报更高的地方,而弱势群体难以获得金融服务支持。”这是普惠性与商业性的矛盾。
普惠金融是为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但这样做不符合金融机构趋利的天性。若银行通过内部独立部门运作,业务考核、资源配置、风险控制、人员都是专业配备,可以化解普惠金融和一般客户之间选择的两难境地。
其实说到底,银行就是开设独立部门,抢回被金融界小弟们抢着瓜分,又充满巨大潜力的业务。做为国家队,银行有义务配合国家战略,为中小微弱提供更好更安全的融资服务,扶持实体经济;而作为金融行业大佬,在规范市场秩序,树立行业权威的同时,还把钱给赚了,何乐而不为呢。(来源:亿欧网)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