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理财网综合(丹青)近期,国内多地银行在个人取现业务中加强审核流程的现象引发广泛讨论。尽管央行等部门正推进取消“个人存取款5万元以上登记用途”的规定,但在政策尚未正式落地的过渡期,部分银行仍延续甚至加码了对大额取现的询问和登记要求,形成“政策松绑、实操收紧”的鲜明反差。
有国有大行业务主管透露,目前公安机关要求取现超过1万元需扫码登记,超过2万元还需手工登记。银行在办理取现时普遍会询问资金用途,并设置“反诈扫码确认”环节,让客户直接查看警方风险提示。一旦发现客户表述不合常理或前后矛盾,银行会进一步核查。然而,部分客户受诈骗团伙诱导,按预设话术应对询问,取走资金后仍被骗,银行却可能因“未尽核查义务”被追责,甚至有员工因客户涉诈被罚款数千元。
银行严控现金交易的背后,是当前电信诈骗高发的现实压力。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9.4万起。2022年实施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警银协作。尽管政策意图是推行风险分级管理,将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但基层银行因考核压力仍普遍采取防御性风控措施。一位业务主管坦言:“客户取钱被骗,我们要被追责,每天靠正义感推动这项工作。”
各地银行在执行层面存在差异。记者以储户身份咨询多家银行发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机构在取现时均会询问用途,但审核强度不一。例如,招商银行某支行表示,在高风险区域取现需与公安机关联网核查,信息不清晰时可能触发出警;中信银行北京某支行则规定,取款超5万元由公安进行防诈宣讲。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仅要求预约并口头询问用途,流程相对简化。
如何在“取款自由”与“资金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关键议题。法律层面,《商业银行法》保障储户取款自由,但该权利并非绝对,需以交易合法、身份真实为前提。银行同时承担反洗钱、反诈的法定义务,当系统识别可疑交易时,有权进行必要核查。
为破解当前困局,业内人士提出多项建议:一是统一执行标准,明确风控触发条件,避免以金额为界的无差别审核;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智能风控,减少对正常交易的干扰;三是加强公众沟通,明确审核的法律依据和反诈目的;四是完善警银信息共享机制,提升风险识别效率。唯有通过精准风控、清晰权责和透明沟通,才能让取款自由真正回归常态。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