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理财网综合(刘杰)近期,以“服务升级”“免费回馈”等为由的电信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不法分子非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通过分析消费者情况,实施精准诈骗,严重威胁消费者信息安全权。为切实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个人信息保护能力,阳光人寿河北分公司发布金融教育宣传周特别风险提示:个人信息要护好 反诈识骗要记牢。
一、案例介绍
张女士平时爱参与各类优惠活动,注册并使用过许多款APP。某日,她接到一个自称是“金融机构客服人员”的来电,对方能准确报出张女士的姓名、身份证号、曾购买的产品名称及过往消费详情。“客服人员”以“感恩回馈老客户”“免费服务升级”为名,声称只需简单操作,就能享受更高的优惠,且无需增加任何费用。由于对方报出了多项准确信息,所以张女士很信任,积极配合所谓“资格审核”,通过“客服人员”发送的“官方链接”进行在线确认,后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并按要求填写了身份证、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信息。
不久后,张女士并未等到“升级成功”的通知,反而收到了银行发来的大额转账短信。她账户内资金被转至一个陌生账户。她急忙致电官方客服询问,被告知公司从未开展过此类活动,所谓的“客服”和“网站”均为伪造。
二、案例分析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利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实施电信诈骗案件。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在日常网络活动中留下的个人信息,制定“专属方案”,使人放松警惕,并以“免费升级”“高收益”等“诱饵”使消费者落入陷阱。消费者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关键信息一旦填写,不法分子即可远程操控银行账户,实施资金盗刷。
三、风险提示
(一)重视信息保护,从源头防范风险
含有个人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电话、地址等敏感信息的材料要妥善保管,切勿随意拍照发布或转发他人。在非必要情况下,应谨慎提供个人资产信息。
(二)识破假冒骗局,坚守核实原则
凡接到自称金融机构客服,涉及“产品服务升级”“高额回报”“免费服务”等内容的电话,务必挂断,通过官方客服热线进行核实。绝不轻信陌生来电,绝不点击任何不明链接和二维码。
(三)养成好习惯,准确识异常
养成定期查阅个人账户明细和授权记录的习惯,及时关注金融机构提供的安全通知服务(如账户变动提醒、登录提醒等)。一旦发现非本人操作的异常交易或授权,应立即通过官方渠道联系金融机构进行核实、冻结账户,并及时报警,将损失降至最低。(阳光人寿供稿)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