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在线网综合(刘杰)京津冀在线网从河北省发改委有关部门获悉,2024年以来,省发展改革委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按照《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冀发〔2024〕1号)有关要求,持续抓好以工代赈工作,积极争取中央以工代赈专项资金37784万元,比2023年增长30%,支持全省11个设区市实施74个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发放劳务报酬13526万元,预计吸纳带动项目地农村群众10118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3万元。
其中,持续加大对“23.7”洪涝灾害受灾县支持力度,共安排66个以工代赈项目在受灾县(市、区)实施,拟安排项目数量占总量的89%,拟安排中央专项资金33010万元,占到位资金的87%,计划发放劳务报酬11795万元,预计吸纳务工群众8696人,这将有效拓宽当地受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就业渠道,实现受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增收,进一步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是关键。以工代赈中央资金主要投向以欠发达地区为主,向原深度贫困地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产粮大县、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地区以及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地区等倾斜,重点支持劳务用工量大、技术门槛低、工程机械作业少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特别是农村脱贫人口、因灾需赈济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搬迁脱贫群众等参与项目建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把握群众就业和增收是根本。以工代赈项目牢牢扭住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这个“牛鼻子”,按照“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要求,最大程度挖掘项目用工规模,最大可能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务工群众技能,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得分红”。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计划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投资的比例达到35.8%,10118名受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将通过参与劳动和技能培训实现“既拿报酬、又长技能”。
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是目的。以工代赈中央资金在充分吸纳带动群众务工和发放劳务报酬的同时,通过工程建设有效改善项目地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条件。2024年计划修建通乡通村路、生产便道等各类道路430多公里,开挖或铺设各类供排水管网近180公里,修建小型桥梁、涵洞、水塘等近90座,修建小型堤防、干渠120公里等,有效提升全省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建设和美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督促指导地方加快以工代赈项目开工进度,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在增发国债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充分发挥以工代赈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的作用,推动投资、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良性互动。(河北省发改委宣传中心供稿)
|
网友评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