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理财网综合报道:4月1日,记者了解到,首批金控牌照公司之一的中信金控将于近期正式成立。
在3月31日举行的中信股份业绩发布会中,中信股份执行董事、副总经理李庆萍表示,中信始终高度重视金控公司申设工作。中信金控下属的机构包括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人寿、中信消费金融等金融子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新业态和新成员。”李庆萍表示,如何将中信金控做实做好,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敢为人先、勇闯新路。
李庆萍明晰了中信金控的总体规划与目标,即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金融控股公司、努力打造驱动中信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引擎”。中信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强化对资本、风险、关联交易和协同的管控等,以达至中信金控的发展目标。
李庆萍说,中国在财富管理方面的潜力巨大,是当前各家机构都在积极竞争的市场。现在,中信金控将发挥整体优势,优化金融服务供给的,在依法合规、信息保密、风险防控的条件下,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解决方案。中信金控将以打造“数字金控”为目标,坚持依法合规,优先开展数字化平台1.0项目建设,推动实现“基础设施共用、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应用互联、用户体验互通”。
工商信息显示,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月3月24日,注册资本为5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奚国华。中国中信有限公司为股东,100%持股。高管共13名,分别为:张佑君(董事)、宋康乐(董事)、彭艳祥(董事)、汪雪梅(监事)、杨恒辉(监事)、任生俊(监事会主席)、奚国华(董事长)、张云亭(监事)、张麟(董事)、于洋(董事)、梁丹(监事)、李庆萍(副董事长,总经理)、曹国强(财务负责人,董事)。
3月17日,央行批准了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筹)和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许可。央行表示,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推动非金融企业有效隔离金融与实业,防范风险交叉传染,实现金融股权集中统一管理,促进规范可持续发展。
此前,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行政许可申请获得央行受理批复的机构包括: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
持有中信金控全部股份的中信股份(00267.HK)已发布2021年年报。数据显示,中信股份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港币7089亿元,同比增长28%,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港币702亿元,同比增长24%,创历史新高。
“公司股价2021年全年涨幅48.8%,大幅跑赢恒生指数,也明显优于在港上市的可比公司。”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奚国华在同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中称,决定加大分红派息力度,全年分红总额达176.3亿港元,分红率达25.1%;每股分红0.6港元,同比增长24.2%。
综合金融服务板块在去年仍是中信股份最大的盈利来源,利润贡献占比为64%。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分别为港币2567.6亿元和520.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20%。
其中,中信银行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000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13.6%;中信证券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55%。
实业板块净利润增速达40%,利润贡献占比从2020年的32%提升至36%,营业收入和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均同比增长40%其中,中信戴卡成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港币192亿元,同比增长89%。新消费板块实现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港币16亿元,同比增长80%。新型城镇化板块聚焦区域发展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港币78亿元, 受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收紧影响,盈利同比下降17%。
2021年,中信股份公司全年整体科技研发投入港币164.29亿元,同比增加32.5%。
展望今年发展规划,奚国华表示,在拥有扎实的员工基础,“打基础”“做布局”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之上,中信今年有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速,2022年,中信集团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十百千万”目标中的“十百千”目标(达到十万亿资产、进入世界500强前一百、实现一千亿净利润)。
此前,中信集团表示,将在2021年实现“十百千万”的发展目标,即“十万亿元资产、进入世界500强前一百、实现一千亿元净利润和一万亿元收入。”
“中信将继续坚持金融进一步做强,实业进一步聚焦,以推动“五五三”战略的实施。”奚国华称,其中金融板块,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获批为综合金融服务板块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新可能,“十四五”期间,希望综合金融服务板块的净利润超千亿,实业板块则要进一步聚焦,在解决“卡脖子”技术、维护产业链安全、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打好种业翻身仗、扩大双循环等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奚国华表示,“十四五”期间,中信并无设定具体的各个板块的经营业绩比重,但从其首任中信金控董事长的角度出发,其认为,金融板块应做出更大的贡献,实业也应做得更精,占据价值链的高端,提升盈利能力,相互促进、互相赋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胡天姣)
|
网友评论 |
|
|
|
|